『道德經』第十五章【原文】
【帛書甲本】〖古之善為道者,微妙玄達〗,深不可識〔志〕。夫唯不可識〔志〕,故強爲之容。
【帛書乙本】古之善為道者,微妙〔眇〕玄達,深不可識。夫唯不可識,故強爲之容。
【王弼注本】古之善為士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識。夫唯不可識,故強爲之容。
【帛書甲本】曰:豫〔與〕呵其若冬〖涉水,猶呵其若〗畏四〖鄰,嚴呵〗其若客,渙呵其若凌〔淩〕釋〔澤〕,敦呵其若樸〔楃〕,混〔湷〕呵其若濁,曠呵其若谷〔浴〕。
【帛書乙本】曰:豫〔與〕呵其若冬涉水,猶呵其若畏四鄰,嚴呵其若客,渙呵其若凌〔淩〕釋〔澤〕,敦〔沌〕呵其若樸,混〔湷〕〖呵其若濁,曠呵其〗若谷〔浴〕。
【王弼注本】豫焉若冬涉川,猶兮若畏四鄰,儼兮其若容,渙兮若冰之將釋,敦兮其若樸,曠兮其若谷,混兮其若濁。
【帛書甲本】濁而靜〔情〕之,徐〔余〕清。安〔女〕以動〔重〕之,徐〔余〕生。
【帛書乙本】濁而靜之,徐清。安〔女〕以動〔重〕之,徐生。
【王弼注本】孰能濁以靜之徐清?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?
【帛書甲本】保〔葆〕此道不欲盈,夫唯不欲〖盈,是以能敝而不〗成。
【帛書乙本】保〔葆〕此道〖不〗欲盈,是以能敝而不成。
【王弼注本】保此道者不欲盈,夫唯不盈,故能蔽不新成。
『道德經』第十五章【釋義】
古之善為道者,微[1] 妙[2] 玄[3] 達[4] ,深[5] 不可識[6] 。夫唯[7] 不可識,故強[8] 爲之容[9] 。
曰:豫[10] 呵[11] 其若冬涉水[12] ,猶[13] 呵其若畏[14] 四鄰[15] ,嚴[16] 呵其若客[17] ,渙[18] 呵其若凌[19] 釋[20] ,敦[21] 呵其若樸[22] ,混[23] 呵其若濁[24] ,曠[25] 呵其若谷[26] 。
濁而靜[27] 之,徐[28] 清[29] ,安[30] 以動[31] 之,徐生[32] 。
保[33] 此道[34] 不欲盈[35] ,夫唯不欲盈,是以能[36] 敝[37] 而不成[38] 。
- 微,隱蔽而不顯露 ^
- 妙,微小 ^
- 玄,深奧神奇 ^
- 達,通曉、明白 ^
- 深,深奧深遠 ^
- 識,認知瞭解 ^
- 夫,句首语气词;唯,因为 ^
- 強,勉强 ^
- 容,描述形象 ^
- 豫,迟疑的样子 ^
- 呵,通“啊” ^
- 水,河流 ^
- 猶,迟疑的样子 ^
- 畏,懼怕 ^
- 鄰,古時的居民組織。《說文》:「五家為鄰,五鄰為里,四里為酂,五酂為鄙,五鄙為縣,五縣為遂。」《周禮•地官》中「大司徒」條有:「令五家為比,使之相保;五比為閭,使之相受;四閭為族,使之相葬;五族為黨,使之相救;五黨為州,使之相周;五州為鄉,使之相賓。」《周禮•地官》「遂人」条有:「遂人掌邦之野,以土地之圖經田野,造縣鄙形體之法:五家為鄰,五鄰為里,四里為酂,五酂為鄙,五鄙為縣,五縣為遂。」比、鄰為同一級行政單位,只不過城郭之內稱「比」,在郊野則稱「鄰」。在這裡,四鄰引伸指周圍的國家。 ^
- 嚴,端莊嚴謹的樣子 ^
- 客,去別人家做客 ^
- 渙,離散散開的樣子 ^
- 凌,冰 ^
- 釋,消融消散 ^
- 敦,厚道的樣子 ^
- 樸,未經加工的木料 ^
- 混,水勢好大的樣子 ^
- 濁,混濁,指混同混合 ^
- 曠,開闊的樣子 ^
- 谷,兩山間的夾道 ^
- 靜,使……安靜 ^
- 徐,緩慢的 ^
- 清,潔淨 ^
- 安,安穩安定 ^
- 動,使……活動運動 ^
- 生,發生、誕育 ^
- 保,保全存有 ^
- 道,即「善為道者」之道 ^
- 盈,滿足 ^
- 能,清末民初經學大家劉師培云:「能」字應讀作「寧」,雖有一聲之轉,但同訓為「乃」 ^
- 敝,殘缺虧缺 ^
- 成,成熟圓滿 ^
『道德經』第十五章【譯文】
上古善於踐行「道」的人隱蔽于微末之處卻深奧通達,深遠得讓人無法認知瞭解。因為不能被瞭解,所以我勉強地描述一下「善為道者」[在踐行「道」時的]形容。
他們遲疑的樣子好像冬天要涉水過河一樣小心翼翼。猶豫的樣子又好像畏懼四鄰國家的攻伐。嚴謹小心、端莊謙恭的樣子好像在別人家做客。離散渙解的樣子好像冰就要化開。厚重質朴的樣子好像沒有加工過的木料一樣。混同[其他事物]好像浩大奔流的水勢一般。空曠開闊的樣子又象兩座大山間的深谷一樣寬廣。
踐行「道」時,一旦心境意識混濁時就使之安靜,慢慢地就得到了[內在的]潔淨清澈。當心境寂靜安寧之後,許多細微而根本的變化也就在慢慢發動,生機也就在產生了。
保全存有這樣的「道」,而不嚮往追求滿足。正因為不追求滿足,才能維持虧缺而不成熟圓滿[的狀態]。
『道德經』第十五章【注文】
暫缺。